为什么家乡风俗让人念念不忘?中秋烧瓦塔对比冬至米酒谁更有趣

游戏资讯 2周前 阅读:6 评论:0

我的家乡藏在闽南丘陵地带,每年中秋夜都能看到橘红色火焰从村头窜到村尾。大人们搬来废弃的瓦片,孩子们抱着干柴禾,在晒谷场上垒起三米高的瓦塔。当第一缕火苗舔上瓦片缝隙,噼啪声会惊飞榕树上的白鹭,这样的场景二十年未曾改变。


瓦片堆里藏着什么秘密

中秋烧瓦塔可不是随便点火玩。七叔公每年负责指挥搭建,底部要留出通风口,中间交错叠放青瓦,最顶上必须用完整的圆瓦收口。去年我踮着脚帮忙递瓦片时,发现有些瓦片上刻着"光绪廿年"的字样。

关键细节
- 必须用老房子拆下的陈年青瓦
- 点火前要往塔里塞艾草驱邪
- 火焰窜过第五层瓦才算吉利

为什么家乡风俗让人念念不忘?中秋烧瓦塔对比冬至米酒谁更有趣

当火星子冲上夜空,老人会说这是给月亮娘娘指路的灯笼。我更好奇的是,明明现在都通电灯了,为什么还要坚持用危险的火把照明?七叔公摸着我的头说:"火烧得旺,来年龙眼才结得甜。"


冬至的酒瓮会唱歌

比起中秋的热闹,冬至的米酒酿造更像首抒情诗。小雪节气刚过,家家户户就把陶瓮搬到溪边刷洗。我总看见阿嬷把蒸熟的糯米铺在竹匾上,撒酒曲的手法像是在施魔法。

酿酒四部曲
1. 选用当年新收的圆糯米
2. 井水要静置三天去寒气
3. 发酵时用棉被裹紧陶瓮
4. 满月时开封滴入桂花蜜

去年冬天我偷尝了未过滤的酒酿,被辣得直吐舌头。阿嬷笑着往我嘴里塞了块麦芽糖,说小孩要等酒瓮唱完"咕嘟咕嘟"的歌才能喝。现在我才明白,那咕嘟声是时间在陶瓮里冒泡泡。


站在城市阳台上,再也看不见瓦塔的火星与月亮赛跑,听不见酒瓮在灶台边哼歌。但每当秋风起,指尖似乎还能触到青瓦的粗糙纹路,鼻尖飘过混着酒香的炊烟。或许所谓乡愁,就是这些固执地停留在旧时光里的风俗,像埋在陶瓮底的酒糟,越陈越让人心头温热。

《为什么家乡风俗让人念念不忘?中秋烧瓦塔对比冬至米酒谁更有趣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下载文档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网友评论

相关推荐

文章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