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的风俗藏着哪些温暖记忆?

游戏中心 1周前 阅读:5 评论:0

你的家乡有特别的风俗吗? 我生长在江南水乡,每年腊月二十三,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粉揉成团子。奶奶总说这是"送灶神"的日子,要把甜滋滋的糖瓜粘在灶台上,好让灶王爷"上天言好事"。那些裹着芝麻馅的雪白团子,总让我想起竹蒸笼里飘出的缕缕白烟。


春节的鞭炮与灯笼

为什么除夕夜要守岁? 记得小时候,父亲会在堂屋摆上整条青鱼,鱼头对着大门寓意"年年有余"。母亲把红纸剪成镂空的福字,我和弟弟踮着脚往门框上贴。最热闹的当属子时的鞭炮阵,全村此起彼伏的炸响能把狗吓得钻进柴房。如今城里禁了鞭炮,倒格外怀念那硫磺味混着寒气的年味。

家乡的风俗藏着哪些温暖记忆?


端午的艾草与龙舟

粽子为什么用芦苇叶? 五月初五的清晨,河岸边早就挤满了人。二十米长的木龙舟从桥洞下钻出来,船头鼓手敲得震天响。家家门楣插着带露水的艾草,奶奶教我包粽子时说:"芦苇叶裹着才香,就像人裹着棉袄。"蒸熟的粽子剥开时,那股清甜能飘过整条石板巷。


中秋的月饼与河灯

柚子皮有什么讲究? 八月十五的月亮刚爬上柳梢头,祠堂前的空地上就摆开八仙桌。婶婶们端出自制的苏式月饼,酥皮簌簌往下掉。孩子们举着镂空的柚子灯跑来跑去,烛火在果皮里明明灭灭。放河灯时,父亲总叮嘱我要许三个愿,说这样河神才会把心愿捎给月亮里的嫦娥。


站在城市的高楼里,我常想起那些带着温度的老规矩。或许正是这些琐碎的风俗,把四季轮回的日子串成了念珠,让漂泊的人永远记得回家的路。

《家乡的风俗藏着哪些温暖记忆?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下载文档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网友评论

相关推荐

文章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