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的风俗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?
你知道家乡的风俗里藏着多少代人的故事吗? 我从小生长在闽南沿海的小镇,每到农历三月廿三,家家户户都会用红绳绑着竹篮往海里丢。这个叫"送平安"的习俗,连我八十岁的奶奶都说不清起源,但所有人都默契地传承着。
风俗到底怎么形成的?
村里老人常说:"靠海吃饭就得敬海神。"每年开渔前,全镇人会在码头摆出十二张八仙桌,堆满五谷、活鱼和彩纸船。最特别的是每家都要用面粉捏成带鱼形状的糕点,说是让海龙王"认得自家人"。我小时候总偷吃这些"小白龙",为此没少挨骂。
现代人还信这些吗?
去年亲眼见到有趣的变化。年轻人在抖音直播"送平安"仪式时,把竹篮改成了环保可降解材料,红绳换作LED灯串。七十岁的阿伯举着自拍杆,用闽南语向网友解释:"现在不只要保平安,还要保海洋哩!"老习俗长出了新枝芽。
风俗真的只是形式吗?
去年台风来袭前,镇上突然提前三天办起了"送平安"。后来才知道,老渔民观察到海水泛黑,按祖辈传下的经验判断天气要变。那天飘在浪尖的竹篮比往年多了一倍,结果台风真的绕道而行。科学解释不清的事,却让整个渔村躲过一劫。
如今在异乡闻到海腥味,眼前就会浮现家家户户系红绳的场景。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风俗,就像老船的缆绳,看似陈旧却牢牢系着游子的心。或许正是这些说不清道理的坚持,让每个归家的人能找到熟悉的锚点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