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的风俗——记忆中的温暖与传统
你的家乡是否也有那些让人一想起来就嘴角上扬的独特风俗?在我生长的江南小镇,“节庆三件套”——春节的红火、端午的清香、中秋的团圆,早已融入每个人的骨血里。
春节的“爆竹惊春”
为什么家家户户要在除夕夜点燃整串鞭炮?爷爷说这是为了吓跑“年兽”,但我更爱看火星窜上夜空时,邻居们互相喊“新年好”的热乎劲儿。记得第一次跟着大人贴春联,浆糊抹得歪七扭八,却被塞了满兜花生糖——原来“犯错换糖吃”才是小孩专属的过年福利。
端午的“艾草保卫战”
你以为粽叶只有青绿色?奶奶总会翻出珍藏的干黄粽叶,说这种包出来的粽子带着阳光味。最热闹的是清晨“抢露水”,天没亮就有人举着艾草往门框上插,谁家挂得早,谁就能抢先沾到第一缕端午阳气。去年我偷偷把艾草换成薄荷,被老妈追着念叨了三天。
中秋的“月饼灯会”
镇上老糕点铺的鲜肉月饼,咬开会爆出滚烫汤汁,但孩子们更期待用月饼模子做灯笼。把红蜡烛往雕花木模里一塞,光斑透过“福禄寿”字样映在石板路上。大人们总说我们浪费粮食,却会在巷子转角悄悄塞来新烤的豆沙馅。
如今超市能买到真空包装的八宝饭,手机能发电子红包,但镇上依然有人守着土灶蒸年糕。或许风俗就像外婆纳的千层底布鞋,针脚再旧,踩在青砖上才觉得踏实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