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村天天向上是怎么实现的
哎你说奇怪不?十年前我们村还穷得连条水泥路都没有,现在家家户户开网店卖土特产。那天我二叔家儿子开着新买的皮卡回村,后备箱里塞满快递包裹,看得隔壁王大爷直咂嘴:"这年头田里刨食的都能当老板?"今天咱就来唠唠,一个普通村庄的逆袭到底靠什么。
要致富先修路?我看得换个思路
老一辈总念叨"要致富先修路",这话搁二十年前绝对真理。可咱村2015年通公路时,隔壁几个村早就有柏油路了,结果呢?路是修好了,年轻人照样往外跑。后来镇长带着几个干部来考察,蹲在村口老槐树下开了三天会,最后撂下一句话:"光有路没用,得让车轮子转起来。"
第二年村里就整了个大活——把5G基站建在村委会房顶上。当时好些人骂这是乱花钱,结果你猜怎么着?村里张大壮第一个开直播卖山核桃,单日成交额破万那天,全村老头老太端着饭碗蹲他家院墙外看热闹。现在咱村有37个抖音号,去年光是电商销售就给每户增收2.8万元。
地里长的东西真能变成金疙瘩?
以前咱村种玉米小麦,辛苦一年赚的钱刚够买化肥。后来农业局派来个95后技术员小王,这小伙儿戴着眼镜文绉绉的,开口就惊掉人下巴:"把坡地全改种金丝皇菊,旱地种富硒小米。"当时连村支书都犯嘀咕:"这花花草草能当饭吃?"
结果第二年秋收,市里大超市开着冷链车来收购,金丝皇菊卖到128块钱一斤。现在咱村搞起"农田认养"模式,城里人手机下单就能承包三分地,摄像头24小时直播庄稼长势。去年光这项业务就给村集体带来80多万收入,比过去十年总和还多。
年轻人返乡真的靠谱吗?
记得2018年村里大学生李芳放弃深圳工作回来养黑猪,她爹拿着扫把追了半个山头。如今她的"跑步猪"品牌在盒马鲜生卖到98块钱一斤,还带着20多个乡亲搞合作社。现在村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常住人口四成,去年还冒出3家搞无人机施肥的创业公司。
要说秘诀,村里搞的"三包政策"确实管用:包技能培训、包启动资金、包销售渠道。去年镇政府牵线搭桥,让咱村和省农科院搞产学研合作,现在连大学教授都常驻村里搞实验田。
老传统碰上新技术会打架吗?
当初村里要搞智慧农业,最反对的就是七十岁的赵老汉。他觉得祖辈传下的耕作方法不能丢,直到亲眼看见孙子用手机APP控制灌溉系统,半小时浇完二十亩地。现在老赵头见人就显摆:"我这部老年机也能看庄稼湿度!"
更绝的是咱村把老戏台改造成VR体验馆,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看百年村落变迁。去年非遗展演搞直播打赏,光一场皮影戏就收到2万多块礼物,吓得老艺人们直念叨:"这新玩意儿比收门票来钱快多了。"
要我说明天会更好
眼看着村里新盖的民宿挂着"今日满房"的牌子,快递驿站堆成山的包裹,我这心里头就踏实。乡村振兴这事吧,说复杂也复杂,说简单就三点:敢想、敢干、敢不一样。隔壁村去年开始照搬咱的模式,你猜怎么着?今年他们村长带着两委班子来取经,开口就问:"你们村还缺不缺上门女婿?"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