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的风俗:藏在节气里的烟火故事
你知道为什么老家过中秋非要让孩子“偷”南瓜吗?这事儿我缠着奶奶问了整整三年,直到去年帮二叔布置婚房才弄明白。
► 春联浆糊里的仪式感
每年腊月二十八,我家厨房总会飘出焦糊味——那是熬浆糊必备流程。爷爷说机器胶带贴春联不吉利,非得用面粉加水搅成的浆糊。“滋啦”一声把刷子按在红纸上,热腾腾的白烟裹着麦香,能把整个门框熏得微微发烫。这时候我总要问:“用双面胶多方便呀?”爷爷总会瞪眼:“老祖宗的规矩,烫过的春联才镇得住邪!”
► 端午草药澡的玄机
五月初五天没亮,妈妈就揣着镰刀往后山跑。过午抬回来一筐艾草、菖蒲,混着柚子叶煮成褐绿色的洗澡水。我被按进木盆时总嚷嚷:“这水看着像巫婆汤!”但奇的是,洗完澡身上蚊子包真会消下去大半。去年邻居家用超市买的沐浴露替代,结果小孙子整夜哭闹,最后还是敲我家门讨了把艾草。
► 中秋偷瓜的狂欢
村里孩子最盼中秋夜。趁着月光摸进菜园,专挑圆滚滚的南瓜下手。被主人家发现也不恼,反而笑着塞两块月饼给我们。这些“赃物”最后都堆到当年结婚的新人床上,表姐出嫁那年,她婚床底下足足滚出来七个南瓜!后来才懂,这叫“偷瓜送子”,比城里人撒花瓣有意思多了。
现在的年节越来越冷清,超市卖的速冻汤圆永远包不出外婆手心的温度。上个月刷短视频看到有人用电子春联,金光闪闪倒是气派,可那冰冷的LED灯里,再也照不出浆糊锅里腾起的热气,更闻不到浆糊烤焦时爷爷慌忙掀锅盖的烟火气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