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的风俗有哪些难忘的细节?
每次过年回老家,最让我期待的不是新衣服,而是那些代代相传的老规矩。你可能觉得奇怪,这些“老掉牙”的风俗有什么特别的?别急,听我慢慢说。
年夜饭桌上的玄机
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盘完整的红烧鱼,鱼头必须朝着家里最年长的长辈。小时候我总想伸筷子夹鱼肚子,却被奶奶轻轻按住手:“鱼要留到初五才能吃,这叫年年有余。”桌上还有八宝饭必须用青瓷碗装,说是用祖传的碗才能守住福气。
门槛下的秘密仪式
除夕夜零点整,爷爷会带着全家男性在门槛下埋三枚铜钱。我蹲在旁边看他们用红布包着钱币,嘴里念着“金满堂,银满仓”。直到去年成人礼,我才被允许亲手埋下铜钱,粗糙的铜板硌得手心发痒,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传承的分量。
灯笼里的特殊讲究
正月挂灯笼可不是随便买的,我们村的灯笼架必须用竹片扎成六边形。有年邻居图省事买了圆形灯笼,结果被老人们念叨了整个正月。后来才知道,六边形象征着六畜兴旺,每个角都要系上染红的稻穗。
磕头拜年的隐藏门道
年初一磕头拜年要磕三个响头:第一个磕给祖宗牌位,第二个给爷爷奶奶,第三个得朝着村口老槐树方向。有次表弟偷懒少磕了,结果被塞了双份压岁钱——原来少磕的要拿钱“补数”,这规矩藏着老人对孩子的宠溺。
现在离家工作,反而格外惦记这些老规矩。上周自己试着扎六角灯笼,竹片划破手指时才突然明白,那些繁琐的风俗里包裹着的,是长辈们说不出口的牵挂。你说这是迷信?我倒觉得这是故乡留给游子最温暖的锚点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