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的风俗藏着哪些让人忘不掉的故事?
春节祭灶王爷的秘密
每年腊月二十三,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厨房贴新灶神像。记得十岁那年,我踮着脚帮奶奶往灶台上抹麦芽糖,黏糊糊的糖浆沾了满手。奶奶说这是让灶王爷"上天言好事",我盯着褪色的旧年画问:"灶王爷真能听懂我们说话吗?"大人们笑而不答,倒是隔壁王叔家每年都会在糖碗旁摆两个熟鸡蛋,这个特别的规矩成了我们村独有的祭灶方式。
清明插柳的特别含义
河岸边新发的柳枝还带着露水,妈妈教我编柳条帽时,我才知道这个风俗的深意。"知道为什么要把柳条插门框上吗?"妈妈把嫩绿的枝条折成环状,"老辈人说柳树能驱邪,其实咱们这儿靠近河道,插柳条是提醒孩子们别去水边玩。"说着她把柳帽戴在我头上,清甜的草木香混着艾草青团的味道,构成了我记忆里最鲜活的清明。
中秋月饼里的机关
镇上月饼店八月就开始飘香,但奶奶坚持自己做"月光饼"。看她把核桃仁、冰糖、青红丝包进烫面饼皮里,我总想偷吃馅料。有次我指着饼上突起的棱角问:"这些花纹是月亮上的兔子吗?"奶奶神秘地笑笑,把月饼翻过来——底面竟用竹签刻着全家人的姓氏缩写。这个隐藏的祝福仪式,成了我们家代代相传的默契。
站在老宅天井里,望着门楣上褪色的桃符,突然明白这些风俗就像奶奶纳的千层底布鞋,针脚里缝着长辈的牵挂,花样中藏着土地的体温。或许终有一天,我也会像母亲教我编柳帽那样,把麦芽糖的甜香和月光饼的温度,传给下一个好奇的眼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