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乡风俗知多少?春节祭祖与端午龙舟有何不同
鞭炮声中的年味传承
每年除夕夜,我家总会在院子里摆上八仙桌。奶奶说这是为了迎接祖先回家过年,桌上必须摆满三荤三素,最显眼的位置永远留给那条头尾完整的鲤鱼。我曾问父亲:"为什么鱼不能切开?"他告诉我:"完整的鱼代表年年有余,更是对祖先的敬意。"这个画面成了我记忆中最鲜活的春节符号。
清明艾草香里的秘密
每到清明前后,母亲总会带着我去采艾草。新鲜的艾叶经过蒸煮、捶打,最后裹进糯米粉里。我总嫌做青团麻烦,直到有年在外地读书,收到家里寄来的青团礼盒。咬下第一口才明白,艾草的苦涩与豆沙的甜糯,正是游子思念的滋味。原来每个节气的美食,都在用味道记录着家乡的故事。
龙舟竞渡背后的团结密码
村里端午节的龙舟赛比电视上的比赛更热闹。32名桨手全是本村汉子,80岁的老船工会用朱砂给龙头点睛。有年比赛前突发暴雨,本以为会取消,却见家家户户拿着水桶出来舀水。村长说:"龙舟下水就不能回头,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。"那天虽然延误两小时,但擂鼓声响起时,岸边欢呼声比往年更响亮。
如今走在城市街头,看见超市卖的速冻青团总会想起奶奶布满皱纹的手。那些曾被我认为"老古董"的习俗,原来早把家乡的山水人情揉进了血脉里。或许真正的风俗传承,从来都不是刻意为之,而是像门楣褪色的春联,在岁月里自然生长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蓝天收藏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